找到相关内容862篇,用时3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般若义理的探究

    是菩萨住是初定地中分别一切诸法。通达四圣谛。知苦不生缘苦心。乃至知道不生缘道心。但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观诸法如实相。世尊。云何观诸法如实相。 佛言。观诸法。世尊。何等观。佛言。自。是菩萨用如是智慧观一切法。无法性可见。住是性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何以故。无性是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。非诸佛所作非辟支佛所作。亦非阿罗汉所作非向道人所作。亦非得果人所作亦非菩萨作。但众生不知不见诸法如实相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25160387.html
  • 缘起法泛谈(2)

    。  智则能破无明,识则能长生死。智者明也,明者除闇,故能破无明。无明苦破,则知诸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,于是出离生死。识者分别,妄起憎爱,于是堕入六道生死。看不破放下则名识,看得破放得下则名...,虽有不着有边。无而不无,虽然而不着无边。离有边有,故有不碍无。离无边无,故无不碍有。有不碍无,缘起即性也。无不碍有,性即缘起也。  此法甚深微妙,亦名实,亦名中道,亦名般若,亦名萨婆若,亦名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31660410.html
  • 承远与南岳佛教

    心义,亦是如如义,如如于自心如实之,即是净菩提心。净菩提心,于一切法都无染著,即名莲花三昧。住是三昧者,乃至诸法二亦不可得,所谓为诸佛大故。[38]  《大日经》的心性思想主要在心、自心、菩提心...法名无相,是其一也,大和此教。[19]  宗密的记载,处寂俗姓唐,而且门下有四位弟子,其中有无,因俗姓金,而称为“金和尚”。其实,不呼法名而呼俗姓,禅宗史上不乏其例,如洪州道一因俗姓马,而称为“马祖”...

    圣 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35560453.html
  • 《台州文化概论》——天台宗佛教哲学

    ,在一心中 可以圆满地观察多方面的道理。他进一步联系《中论》的“三谛偈”,认为“我说即是” 的 “”是真谛,真谛讲一切现象的通相;“亦是中道义”的“中”是中道谛,中道谛讲一切 现 象各别的全部别...同时论为“因缘所生法”的谓语。并通 过“即 ”字的运用,把三者贯通起来,“即即假即中,虽三而一,虽一而三,不妨碍,但有名 字 故;三种皆中者,即是实相故。”如此的中道,智者大师名之曰“圆中”,它不仅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52160542.html
  • 唐僧玄奘与巴蜀文化

    ,人天大宝。”(请御制《大般若经》序表)无论般若,瑜伽,归根结底,是唯识,是认识不同,故创立唯识宗。诸法,归根结蒂皆沿于心性的识。实境不同,解释才不同,识才不同。这就象中国儒经《春秋》是唯一的,但...玄奘兄长捷在成都慧寺宣讲内外学、涅槃经、摄论、阿昆曇,兼通书传,尤善老庄,“为蜀人所慕”。[16]这说明蜀人对大乘宗和有宗的包容,对儒、释、道圆通的仰慕,少门户之见,多研习之风,佛学环境是特别宽松...

    谭继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51661156.html
  • 华林寺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开发建议

    刊载后,编辑另加一小篇补充说明,引《心经》云:“舍利子是诸法”云云。  [23] 河南洛阳有初祖庵,与此互不重复,互不冲突,而且是互补的。甘肃张掖有明建之西来寺,名称来源尚不得而知,其文化内涵应远比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75361878.html
  • 鸠摩罗什的中观般若思想

    阿鞞跋致(不退转),令久修人功深不退。五十八至六十一为梦品,六十二至六十五为说般若不可得,六十六则是嘱累品。   这说明从二十七品到六十六品,共四十品,是一个完整的说法,内容及结构都与道行经中相当的...心中产生分别之念,所以佛钵有轻重的不同。在罗什看来,佛钵”性”,本无轻重之异。佛钵的轻重,是人心执著虚妄,强行分别的结果。推而广之,一切法相,都是随人心流转而呈现出来的。   他在论到和有时,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81961909.html
  • 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的人生智慧

    的智慧,摄导所修的六度万行,悲智双运,从而达到福与慧的圆满,成就佛果。因此这二种般若慧中,以般若观照慧证实而从生死中解脱,这是三乘所相同的,而以般若慧策导万行以入智海,成就佛果,则是大乘菩萨不共于...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,如人入闇,即无所见。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,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见种种色。   这些经文以布施为例,说明佛法的修行应不住于,在行持中,不着四,观三轮体,平等行持一切善法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84661925.html
  • 大圆心髓略识

    于无风无云晴天,以澈却定心静观日光,令内心、外虚空、密气脉三含。在这里,大圆满见和澈却定心是修习的关键,若无澈却的基础而看光,则落于道教采日月光华法之类,适成见性之障碍。  修妥噶定,可以肉眼...即在大圆心髓。  据郭元兴之说,大圆满法属无二部,以《理趣般若经》为根本所依,此经早由唐玄奘大师译出。后来开元三大士携密西来,无二部经籍即传于中士。不译  大圆满之名字义理,虽在唐开元间即来中华,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93861940.html
  • 《顿悟入道要门论》浅释(2)

    念,不以无念为证,虽修,不以为证。虽修菩提涅盘,无相无作,不以无相无作为证,即是不住无为也。  以上第一层讲无尽法门。在佛法中,无为法离生灭之,称为无尽,此系权教所谈。又:“有为法之缘起,一多相...。不舍烦恼而入涅盘。不修顿悟者犹如野牛,随逐狮子,经百千劫,终不得成狮子。问:真如之性,为实空,为实不。若言不,即是有。若言者,即是断灭。一切众生,当依何修而得解脱?答:真如之性,亦亦不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14862085.html